看着屏幕上跳动的K线,我突然想起那幅17世纪的荷兰油画——绅士们围着郁金香球茎竞价,脸上写满贪婪与恐惧。三百年过去,当维生素D3价格暴涨360%时,A股市场正在上演同样的戏码。只不过这次,舞台从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换成了上证指数配资炒股首选平台,道具从花卉球茎变成了医药股。
一、历史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
查尔斯·麦凯在《大癫狂》里描述的景象,如今在A股市场每日重现。那些变卖房产追逐"维生素概念"的散户,与当年抵押土地购买郁金香的荷兰商人何其相似。牛顿爵士的叹息言犹在耳:"我能算出天体运行,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。"
但真正的残酷在于:泡沫破裂时,最后接棒者永远是最晚醒悟的人。2024年维生素D3从56元/公斤飙升至265元/公斤的过程中,73只概念股里竟有23只逆势下跌。这就像1637年2月的阿姆斯特丹——当第一个商人拒绝支付郁金香尾款时,整个市场在三天内土崩瓦解。
展开剩余77%二、新闻是迟到的葬礼通知
我清华毕业那年,导师在证券分析课上反复强调:"利好出尽是利空"。当时不解其意,直到亲眼见证2024年维生素行情才恍然大悟。当财经媒体铺天盖地报道"维生素价格创十年新高"时,聪明的资金早已获利了结。
这就像参加一场没有指针的午夜舞会。巴菲特说得透彻:"人们总想在钟声敲响前离场,但舞会的时钟根本没有指针。"那些根据新闻追涨的散户,往往成为最后买单的人。A股独有的"抢跑特性"决定了:真正的机会永远出现在消息真空期。
三、数据不会说谎
当我第一次看到天新药业的交易图谱时,瞬间明白了什么叫"春江水暖鸭先知"。图中橙色柱体显示,早在2024年二季度,就有资金开始持续活跃。这完美印证了导师当年的教诲:"所有因素最终都会反映在交易行为上。"手头股票背后的机构是否信心十足,积极参与?
反观华恒生物的交易图谱,直到8月热点爆发时才出现零星波动。这种差异解释了为何同属维生素概念,两只股票走势天壤之别。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:没有机构资金持续参与的概念炒作,终究是昙花一现。
PS:
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,是我用系统观察的「机构交易特征」数据叫做「机构库存」。
如果「机构库存」数据越活跃,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,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。
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,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。
如果不看好的话,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?显然是不会的!
四、穿越牛熊的三重境界
在清华金融实验室的日日夜夜,我逐渐领悟到投资的三重境界:
第一重:做好自己的事 就像实验室里反复验证数据,投资必须坚守能力圈。那些能持续创造现金流的公司,才是真正的"复利机器"。当年可口可乐的案例教会我:品牌溢价远比技术迭代更持久。
第二重:看淡他人的事 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,亚马逊股价暴跌90%却最终成就百倍回报。芒格的智慧振聋发聩:"妒忌他人赚钱更快是愚蠢的。"在维生素概念狂欢中,真正赢家是那些提前半年布局的"逆行者"。
第三重:敬畏市场的事 格雷厄姆的比喻历久弥新:"短期看市场是投票机,长期看是称重器。"A股3000点的轮回告诉我们:价格终将回归价值,关键是要活到那一天。
五、幸存者偏差与遍历性陷阱
重阳投资裘国根的警告常在我耳边回响:"再大的基数乘以零依然是零。"在381只翻倍股的光环下,人们容易忘记那些归零的悲剧。就像实验室里的对照组,失败案例往往不被记录,但却是最该研究的样本。
那些加杠杆追逐热点的投资者,正在重蹈荷兰商人的覆辙。金融市场的"遍历性"意味着:只要持续参与危险游戏,概率终将兑现。这也是为什么我十年来坚持用数据说话——只有量化分析能穿透情绪的迷雾。
好了,本篇就到这了,赠人玫瑰手有余香,谢谢点赞。
声明
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,希望大家喜欢!
部分数据、信息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人删除。
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。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配资炒股首选平台,都是骗子。
发布于:上海市股票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