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安全配资网站
1958年6月30日晚,北京天桥剧场后台,18岁的白淑湘又在心中默了一遍戏。当柴可夫斯基的《天鹅湖》的音乐响起,白淑湘翩翩起舞……台下掌声经久不息。
白淑湘是新中国舞台上飞起的第一只“白天鹅”,无数中国观众都是从她的舞姿中,第一次感受到芭蕾之美。她还是中国民族芭蕾舞剧《红色娘子军》中的第一位“琼花”,以真挚的表达、优美规范的舞姿,蹚开了西方芭蕾民族化的道路,被称为芭蕾仙子、中国芭蕾舞奠基人。
一次又一次诚约,终于打动了白淑湘老师,她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接受了采访。
这位芭蕾仙子的家并不宽敞,客厅里堆满了书籍、画册、信件……这些旧物,都是她最难忘的记忆。翻开画册,一个个起舞的瞬间,化作永恒的美丽,在岁月中沉淀出一种清澈、纯粹。眼前的白淑湘尽管已是85岁高龄,满载荣誉,但仍以挺拔的身姿、谦和的话语示人,正如她给自己起的微信昵称一样:舞人。
“舞人”白淑湘与芭蕾的情缘始于1954年。那一年,新中国第一所专业舞蹈艺术院校——北京舞蹈学校(北京舞蹈学院前身)诞生,14岁的白淑湘是走进这里的第一批学子之一。但不为人知的是,她开始跳《天鹅湖》时,只是个刚学了4年芭蕾的专科学生。
由学生来演全本《天鹅湖》,在当时连一个芭蕾舞团都没有的新中国是个奇迹。今天的芭蕾演员,读完中专要6年时间,若是再算上大学4年,则要10年锤炼才能走进剧团,还要从配角演起。
但这样的奇迹绝非偶然。“舞蹈艺术根本没有捷径。”白淑湘坦言。在《天鹅湖》中,她一人分饰白、黑天鹅两角。为了完成第三幕中黑天鹅经典的32圈“挥鞭转”,在台下,白淑湘要求自己练到一次能完成六七十圈“挥鞭转”的程度。为了演出时能旋转自如,白淑湘将自己置于“魔鬼训练”的节奏中。她用4把椅子把自己框起来,旋转时,只要有一点错位,就会碰到椅子,她就重新来过,结束时,一定还要像钉子一样立在原地。
“你看,这是1958年,苏联著名芭蕾舞编导彼得·古雪夫给我们排练《天鹅湖》。”白淑湘从泛黄的文件袋中抽出一张张被她珍藏着的老照片,一连用俄语把古雪夫常说的“再来一次、再来一次”重复了很多遍。她说:“这是我最害怕听到,也是最想听到的一句话。害怕是因为这说明我做得还不够好,想听是因为专家仍对我抱有希望。”上课练、下课练,脚疼得受不了,就去旁边的积水潭医院打封闭。上了台,白淑湘想得最多的就是不能摔跤,要跳得稳、跳得美。首演结束后,她才去认真检查,医生惊讶地问:“你知道自己右脚第二个脚趾的关节断过吗?它已经自己长好了!”白淑湘笑着说:“这大概就是我的生命力吧。那时候,‘疼’就是一种常态。”
舞蹈之于白淑湘是纯粹的,舞台需要什么样的舞者,她就把自己磨成什么样。《天鹅湖》之后,白淑湘演出的《海侠》《吉赛尔》《泪泉》《巴黎圣母院》几部经典大剧陆续上演,不仅对她个人意义重大,也为新中国芭蕾艺术打下坚实基础。
1964年,在周恩来总理的热情鼓励下,中央芭蕾舞团决定排演一部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。“你们看到的《红色娘子军》是编导团队一步一步试出来、改出来的。”在白淑湘眼中,《红色娘子军》意味着一代人的探索与拓荒。
1964年2月,主创团队赴海南椰林寨体验生活,4月回到北京进入排练厅,6月就排出了《红色娘子军》的大框架,每天从早到晚,几乎没有休息时间。然而,在观摩演出中却得到“只像娘子不像军”的评价,让编导们和白淑湘陷入反思……
“不能受西方芭蕾舞程式限制”,大家一致认定。经过一遍遍论证、修改,最终,编导们决定在《红色娘子军》中大量加入中国舞元素。把刚柔并济、圆润流畅的古典舞动作融进开绷直立的芭蕾舞。但这对舞者来说十分艰难。白淑湘感到自己的骨头仿佛都要被“拆”开了!“跳芭蕾,无论75度、90度、100度还是180度角,我都能把动作做得非常准确,可要把芭蕾和中国古典舞两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融合起来,真是太难了。我快把关节都给‘甩’开了,每天都筋疲力尽。”白淑湘摸爬滚打出了最适合“琼花”的动作。
舞刀用枪没有力道,那就再下部队!为战士们洗衣服、分餐,在坑道里练习射击……在白淑湘的文件袋中,有好几张照片就是她在部队体验生活时拍的。“夜行军紧急集合,5分钟里我们根本打不完背包,提着东西叮叮当当跑出来站队,闹了不少笑话!”白淑湘忆起往昔,感慨万分。在她看来,这些都是演员们从“娘子”走向“军”的必由之路。
1964年9月26日,《红色娘子军》在天桥剧场演出。“琼花”英姿飒爽,白淑湘主演了这部由中国自主创作、演绎的属于东方的芭蕾舞剧。当年10月8日,毛泽东同志观看了这部作品后评价,方向是对的,革命是成功的,艺术上也是好的。
因为历史原因,白淑湘曾有8年时间不能练功。1974年,她才重新回到芭蕾舞团。“166厘米的个头儿,体重到了130斤,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我那个眼泪啪嗒啪嗒就掉下来了。”白淑湘至今记得,重新站在排练厅镜子前那一瞬间的尴尬。游泳、减重、排练……不到两个月,白淑湘重新登上舞台。尽管,就芭蕾舞演员苛刻的年龄“硬指标”来说,她已不占任何优势,但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另一种方式给予她灵感,呈现于她的每一个动作里,牵动着观众的情感。“能够在台上跳舞,就是我最幸福的事情。”白淑湘觉得,一名舞人,就应该为了心中热爱的艺术付出所有。
回首自己的艺术之路,她总要提及敬仰的恩师——北京舞蹈学院的首任校长戴爱莲。“戴先生14岁时就赴英国伦敦学芭蕾,后来又去学了现代舞,那个年代国外舞蹈界少有华人面孔,她是多么勇敢啊!1939年,23岁的戴先生只身一人回国,把芭蕾艺术带回中国。”老校长的精神,也在白淑湘身上延续着。
“我42岁学法语,1982年赴法国进修了一年,带回了法兰西流派的《希尔维亚》。1983年以后,又接触到了丹麦、英国等流派的芭蕾,排演了《仙女们》《堂吉诃德》”,不但要“引进来”,还要“走出去”,“1986年,我还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过中国民间舞呢。”白淑湘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
世界芭蕾表演艺术的各个流派随着她的步伐,越来越多地融入中国芭蕾。中国元素也伴着她的身影,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舞台。
1984年,作为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,白淑湘带队去日本参加第四届大阪国际芭蕾舞比赛,带回团里第一个国际大奖,为中国芭蕾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。“要把我们披荆斩棘、吃了很多苦、经受了很多磨难才获得的经验传承下去。”让年轻人少走弯路,托举他们发挥潜力、不断进步,被白淑湘视作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65岁,白淑湘才告别舞台。但无论是教学、排练,还是在领导岗位上,她都和在舞台上时一样专注用心、充满热情。
2014年,在《红色娘子军》首演50周年纪念演出中,白淑湘与几代“琼花”同台,她的目光依然坚定,姿态依然优美。
2024年,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,她又回到母校,和学子们悉心交谈。平时,还常能看到她在朋友圈给年轻舞者们点赞支持。
从世界经典芭蕾作品到民族芭蕾舞剧安全配资网站,芭蕾艺术500多年的历史与在新中国扎根生长的60余年时光,在白淑湘身上交汇。她将自己献给了中国芭蕾事业,她永远是那个心底眷恋着舞台的“舞人”。
股票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